一、基本信息
-
中文名: 三花冬青
-
中文别名: 绿冬青、亮叶冬青、细叶三花冬青
-
拉丁学名: Ilex viridis Champ. ex Benth.
-
分类地位:
-
界:植物界
-
门:被子植物门
-
亚纲:木兰亚纲
-
目:冬青目
-
科:冬青科
-
属:冬青属
-
二、形态特征
三花冬青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株高通常在1-5米之间。
-
枝干: 幼枝近似四棱形,有纵棱角和沟,沟内有短柔毛,棱上无毛。较老的枝条则近圆形,表面有纵脊和长圆形或椭圆形的皮孔。顶芽为圆锥形,尖端急尖,无毛。
-
叶: 叶片革质,着生于一至二年生的枝条上。形状为倒卵形、倒卵状椭圆形或阔椭圆形,长2.5-7厘米,宽1.5-3厘米。先端钝、急尖或短渐尖,基部钝或楔形。叶缘略向外翻卷,有细圆齿状锯齿,齿尖常脱落而呈钝头。叶面绿色且光亮(故得别名“亮叶冬青”),背面淡绿色,有不太明显的腺点。主脉在叶面深深凹陷,并疏被短柔毛,在背面则隆起无毛。侧脉5-8对,两面均明显。
-
花:
-
雄花: 1-5朵组成聚伞花序,簇生于二年生枝的叶腋或单生于当年生枝的叶腋。花为白色,4基数。花萼盘状,花瓣倒卵形或圆形,基部稍合生。雄蕊4枚,长度约为花瓣的2/3。
-
雌花: 通常单朵生于当年生枝的叶腋内。花梗较长(1.2-1.5厘米)。同样为4基数白色花,有退化的箭头形不育花药。子房卵球形,柱头盘状突起。
-
-
果: 果实为球形或略扁的球形,直径9-11毫米,成熟时变为黑色。果梗长1-1.7厘米。宿存的花萼平展,宿存的柱头呈盘状乳头形。内有分核4枚,椭圆体形,横切面为三棱形,背部有稍隆起的皱纹。
-
花果期: 花期5月,果期10-11月。
三、分布与习性
-
分布范围: 中国特有物种,未在国外发现自然分布。
-
国内分布: 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多省区,包括:
-
华东地区: 安徽(黄山、太平)、浙江(仙居、平阳、泰顺等多地)、江西(广丰、黎川等地)、福建(全省广泛分布)
-
华中地区: 湖北(宣恩)
-
华南地区: 广东、广西(融水)、海南(保亭、琼中)
-
西南地区: 贵州(水城、望谟)
-
-
生长习性: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。多生于海拔300-1700米(最高可达2050米)的山地、丘陵地带。常见于常绿阔叶林的下层、疏林或灌木丛中,具有一定的耐阴性。喜排水良好、肥沃的酸性至中性土壤。
四、繁殖与栽培
-
繁殖方式: 主要以种子繁殖为主。秋季采集成熟的黑色果实,搓洗掉果肉,取出种子。冬青属种子普遍存在休眠特性,需经过低温沙藏层积处理以打破休眠,于翌年春季播种。亦可尝试扦插繁殖,选取半木质化的健壮枝条进行。
-
栽培管理:
-
移栽: 宜在春季萌芽前或秋季进行,移栽时需带土球以保护根系。
-
土壤: 选择疏松、肥沃、排水良好的土壤。
-
光照: 虽耐阴,但栽培于光照充足或半阴环境下生长更佳,叶色更光亮。
-
水肥: 生长期保持土壤湿润,适时浇灌。定期施用有机肥或复合肥,以促进生长。
-
修剪: 耐修剪,可在冬季或早春进行整形修剪,以保持良好株形,促进新枝萌发。
-
五、主要价值
-
生态价值: 作为常绿树种,能很好地保持水土。其果实是鸟类冬季的食物来源之一,对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积极作用。
-
观赏价值: 树形紧凑,枝叶繁茂,叶片光亮翠绿,四季常青。秋季黑果挂满枝头,与绿叶相映成趣,观赏期长。非常适合作为园林中的绿篱、灌木球,或丛植、片植于林缘、草坪一角,也可用于制作盆景。
-
研究价值: 作为中国特有植物,对研究冬青属植物的分类、演化和区系地理具有重要价值。
六、病虫害防治
三花冬青总体抗性较强,病虫害较少,但在栽培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问题:
-
常见病害:
-
叶斑病、炭疽病: 多发生在高温多湿、通风不良的环境中。叶片出现褐色或黑色病斑,严重时导致落叶。
-
防治方法: 加强通风透光,及时清除并销毁病叶。发病初期可喷洒广谱性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、多菌灵等进行防治。
-
-
常见虫害:
-
蚜虫、介壳虫: 吮吸叶片和嫩枝汁液,导致叶片发黄、卷曲,并可能诱发煤污病。
-
防治方法: 发生量少时可人工刷除或用水冲掉。发生严重时,可喷洒吡虫啉、噻虫嗪等内吸性杀虫剂。介壳虫可在若虫孵化盛期用药,效果最佳。
-
-
综合预防: 加强栽培管理,增强树势,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虫害能力。定期检查,做到早发现、早处理。
评论(0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