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名:肾蕨

拉丁学名Nephrolepis cordifolia (L.) C. Presl

中文别名:圆羊齿、蜈蚣草、石黄皮

科属分类

: Plantae-植物界
: Pteridophyta-蕨类植物门
: Equisetopsida-木贼纲
: Polypodiales-水龙骨目
: Nephrolepidaceae-肾蕨科
: Nephrolepis-肾蕨属


形态特征

  • 生活型: 附生或土生植物。

    • 根状茎直立,被蓬松的淡棕色长钻形鳞片。

    • 下部有粗铁丝状的匍匐茎向四方横展,棕褐色,粗约1毫米,长达30厘米。

    • 匍匐茎上生有近圆形的块茎,直径1-1.5厘米,密被鳞片。

    • 叶簇:叶簇生。

    • 叶柄:长6-11厘米,暗褐色,密被淡棕色线形鳞片。

    • 叶片:叶片线状披针形或狭披针形,长30-70厘米,宽3-5厘米,一回羽状。

    • 羽片:羽片约45-120对,互生,常密集呈覆瓦状排列。中部羽片披针形,长约2厘米,宽6-7毫米,先端钝圆或有时急尖,基部心脏形,通常不对称。叶缘有疏浅的钝锯齿。

    • 质地:叶坚草质或草质,干后棕绿色或褐棕色。

  • 孢子囊

    • 孢子囊群:成1行位于主脉两侧,肾形,着生于侧脉的上侧小脉顶端。

    • 囊群盖:肾形,褐棕色,边缘色较淡。


识别要点

室外常用的肾蕨和室内园艺栽培的肾蕨常非同一物种。室外栽培以肾蕨 (Nephrolepis cordifolia) 为主,其羽叶较直立,羽片较狭,小羽片先端钝圆形。室内栽培的多数是“高大肾蕨” (Nephrolepis exaltata) 及其品种。


生态习性

  • 国内分布: 中国河北、北京、山东、河南、江苏、浙江、江西、湖南、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香港、澳门等地。

  • 全球分布: 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。

  • 生境: 生于溪边林下。

  • 海拔: 海拔30-1500米。


功用价值

  • 经济价值

    • 观赏价值: 世界各地普遍栽培的观赏蕨类。

    • 食用与药用: 块茎(俗称“石黄皮”)富含淀粉,可食用,亦可药用。


物种保护

  • 濒危等级: 无危 (LC)


相关资料

  • 文献: Tent. Pterid. 79(1836)

  • 主要异名

    • Polypodium cordifolium

    • Polypodium auriculatum

    • Nephrolepis auriculata

  • 权威参考: 《中国植物志》 第6(1)卷 >> 315页 PDF >> 肾蕨 Nephrolepis auriculata

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,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,均为本站原创发布。任何个人或组织,在未征得本站同意时,禁止复制、盗用、采集、发布本站内容到任何网站、书籍等各类媒体平台。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,可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